屏边县新华乡依托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与显著立体气候特征,深耕800~1500米海拔的林下沃土,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导向,培育草果、砂仁、板蓝根三大中药材产业,构建起多品种互补、全链条发展的林下经济新格局,让绿水青山间的“草木珍宝”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钥匙”。
党建引领,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新华乡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建立“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通过党员示范、驻村帮扶、入户宣传等举措破解产业推广难题。依托县农科局及农业科技公司的老师授课,开展“理论+实训”双轨技术培训,围绕中药材种植管理关键环节示范指导,覆盖种植户400余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技术动力。同时整合资金完善种植基地的水池、灌溉管网、管护道路等基础设施,为三大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基础。
三产并行,激活林下多元价值。数智赋能的“黄金果”,作为“四大南药”之一,砂仁在新华乡倮姑、师宗、马鹿塘等村委会形成规模化种植,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涉及种植户482户。通过与云南白药集团战略合作,建成马鹿塘村委会900余亩砂仁GAP示范基地,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推行开墒起垄、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标准化管理技术,平均亩产达300至500公斤。借助“数智云药”平台,种植户实现市场行情实时查询、现场快速交易、当日货款到账,今年收购价稳定在24元/公斤左右,预计年产值超1300万元。生态共生的“致富药”,新华乡利用林下遮阴湿润的自然条件,按照“选地-整地-移栽-密植”的科学规范发展草果种植,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通过农业科技公司的技术指导和收购服务,推动草果种植从“零散散户”向“抱团发展”转变,形成“种下一亩草果,稳定增收数千元”的良性模式。成熟的草果经初加工后销往中药材市场,成为山区群众“不落地的收成”,目前已发展种植1500余亩,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短平快效的“增收源”,瞄准板蓝根“投入低、见效快”的产业优势,新华乡引导农户利用林下空地发展板蓝根种植,形成与砂仁、草果的错季互补格局。借鉴隔壁乡镇以及外地成熟种植经验,结合本乡土壤气候特点发展戈纪街、师宗板蓝根种植基地500余亩,明年将优化种植技术,推行标准化管理,实现种植落地和收入稳增;经市场测算,每亩效益可达3000-4000元。同时,通过“订单种植+保价收购”模式打消农户销售顾虑,让板蓝根成为农户快速增收的“短平快”支柱产业。
融合增效,拓宽富民强村路径。在产业链延伸上,新华乡依托屏边民族医药科技园的加工资源,推动砂仁、草果、板蓝根等药材实现产地初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减少运输损耗。在销售渠道上,构建“线上+线下”双循环模式,线上依托“数智云药”平台对接大市场,线下通过合作社与药企、商超建立稳定合作,实现“种得出、卖得好、价更高”。在利益联结上,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参与种植管护,通过劳务用工、保底收购等方式,带动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如今的新华乡,红棕的砂仁、饱满的草果、翠绿的板蓝根在林下相映成趣,三大产业已形成“标准化种植、数字化管理、全链条增收”的发展态势。下一步,新华乡将持续深化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让林下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