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坝塘村的杉树林间,种植户蒋军昌拨开薄膜,一串串红托竹荪亭亭玉立,他麻利地采摘装篮,篮子很快堆成了小山,“今年头茬就丰收,这‘菌中皇后’真能让咱林下生金!”近日,白云乡首次试种的红托竹荪迎来采收季,这片高海拔山林里的“新宠儿”,正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菌”。
白云乡作为典型的高海拔山区,在发展林下产业方面具备天然的环境优势,有84%的面积都是林地,26万亩山林就是天然的“聚宝盆”,这里海拔在1600米以上,植被茂密、气候凉爽、空气湿润,杉树林形成的天然遮阴环境,恰好满足红托竹荪对温、湿度的生长需求,该产业的引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让闲置林地“活”起来。
白云乡通过“党建+基地+企业+农户”协同发展的模式,形成了“技术有支撑、种植有规范、收益有保障”的产业闭环,以党建为领航,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引进竹荪产业,企业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政府补助部分基础设施,农户负责种植管护,最终收益由农户和企业进行五五分账,进一步为红托竹荪从试种成功走向产业化发展提供扎实基础。
走进红托竹荪示范基地,葱郁的杉树下,饱满的竹荪错落有致,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菌香。“从选地、摆棒到覆土、控温,每一步都有技术讲究。”蒋军昌笑着说,“基地全程由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指导,菌棒间距留多少、覆土厚度怎么控、温湿度如何调,专家手把手教,咱才敢放手干。”通过全流程技术培训,成功破解了菌丝发育不良、子实体成型难等问题,让竹荪在杉树林里稳稳“安家”。
树上有杉林护荫,林下有竹荪生金,这正是“林菌共生”的好光景。据悉,红托竹荪生长周期90天左右,亩产可达6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100元/公斤算,每亩产值能达6万元以上。从整地、摆棒到采收、分拣,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多个务工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有收入,人均增收实实在在。“以前守着山林没思路,现在跟着基地学技术,不仅能种菌增收,以后还想试试搞采摘体验!”蒋军昌的期待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从杉树林间的“破土生金”到“绿水青山”里的增收希望,白云乡正以红托竹荪为钥匙,解锁林下经济新密码,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让生态优势真正变成富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