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残疾人是需要社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重点群体。促进农村残疾人通过种植业实现创业就业,不仅是保障其基本生活、改善生计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屏边县白河镇积极探索残疾人帮扶新路径,通过“三项创新”工作法,在县残联的悉心指导下,扎实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让残疾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活力。
创新政策保障,精准服务暖人心。“改变”帮扶模式,对“平等尊重”的初心不变。白河镇联合县残联开展专项工作指导,组织业务骨干深入村组开展“阳光助残”政策上门服务25次,覆盖残疾人及其家属220人次。县残联选派专人驻点指导,投入帮扶资金20万元,支持建设残疾人阳光种植基地,重点发展芭蕉、芒果、百香果、妃子笑荔枝等特色水果产业。创新创业产业,持续引导残疾人向养黑猪、养黑山羊、当地蜜蜂等当地新兴养殖业进发。建立“县残联+乡镇残联十村委会”多方联动帮扶机制,为每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个性化创业指导,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创新就业模式,产业帮扶显成效。“改变”就业渠道,对“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变”。白河镇联合县残联开展实地技术指导,针对残疾人不同情况创新推出“三级就业安置法”:组织村委会乡土能人开展水果种植技术指导20次,帮助轻度残疾人掌握种植技能。开发果园管护岗位21个,安置重度残疾人就业;推广“代种代养+分红”模式,帮助重度残疾人获得稳定收益。目前已建成残疾人阳光种植基地8个,打造水果种植示范地260亩,帮助39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
创新赋能机制,自强自立展风采。“改变”参与方式,对“自立自强”的宗旨不变。白河镇选派乡土能人建立“一对一”技术包保责任制,指导8名残疾人组成“水果种植互助组”。设立“乡村振兴·残疾人风采”评选,培养残疾人“种植能手”8人作为创业领军人物。残疾人陶玉英夫妇,秉持着“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白河镇政府在获悉该夫妇的创业意向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人进行对接,依据国家及地方关于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其提供了“一站式”的帮扶服务:积极为腿部均残疾的大水村民陶玉英夫妇申请创业扶持金,缓解其创业资金压力。陶玉英夫妇在一系列帮扶下通过种植芒果、菠萝、荔枝年收入达10万余元,成为残疾人自立自强的典范。
下一步,白河镇将继续深化与县残联的合作,扩建残疾人水果种植基地3个,开发更多适残性岗位,建立创业孵化小队,助力残疾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