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和平镇不断抢抓机遇,科学规划,统筹资源,从美丽家园到易地扶贫搬迁、从安居工程到危房改造、从村内道路硬化到串户路提质、从优化传统产业到发展特色产业,紧扣脱贫目标,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带领团结全镇各族同胞勠力同心刨穷根、摘穷帽,实现脱贫人口1018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54.52%降至18.4%。
易地搬迁挪穷窝,乡村旧貌换新颜。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条件,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根据中央、省州县决策部署,和平镇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全面抓好普鲁底、坝心、大田、集镇4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共搬迁安置672户26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1户2142人),实现了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收入、幸福感同步提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美好愿景在贫困村里逐渐成为现实。搬迁后产业规划、创业就业计划等一系列“能致富”举措,有力激发了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
尽心尽力抓危改,全心全意保民生。和平镇紧紧围绕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紧盯3005户危房存量,强组织、抓保障、重落实,采取“三种模式”加强对农危房加固改造风貌建设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注重传统民居风格的延续,体现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承,全力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同时,把农危改与解决人畜混居工作同步推进,建立了以建代补机制,引导农户利用危改的旧材料建造畜圈,逐户解决人畜混居的陈规陋习,不断提升人居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精神面貌。近年来,和平镇结合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七改三清”,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通村道路提质、串户路硬化、生产机耕路、人饮保障、人畜分离等一系列环境提升项目,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全面提振贫困群众精神面貌,为脱贫攻坚以及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产业振兴助农脱贫增收。近年来,和平镇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致富,以优化传统产业升级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迈进,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和大户,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对适宜种植区域,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技术”模式,统一种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搭建交易平台,实施土地流转和自由发展,引导农户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持续抓好猕猴桃、枇杷主导产业提质改造,完成枇杷种植14600余亩,猕猴桃种植8000余亩,“十百千”产业进一步得到巩固。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引进红河州草木生物有限公司在白鸽村建成500余亩重楼、白芨、黄精种植基地,并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种植黄精;因地制宜,在中海拔地区的和平村发展甜脆柿种植1600余亩,亩产达600吨,每吨可获收入3400余元;由路乐村“明白人、带头人”成立李子种植协会,带动村民发展香脆李3000多亩,挂果面积250余亩,平均亩产2100公斤,亩产值可达10500元;成立了屏边县旭苗种植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引进砚山县通源现代食用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有计划、有步骤发展金边玫瑰产业400多亩,解决咪租、石坎、坡背等喀斯特地貌突出村的产业瓶颈,每亩产值1500元左右;同时,发展板蓝根300余亩,山花椒600余亩,美国红桃1500余亩。下一步,和平镇将充分利用现有高海拔地区退耕还林1.2万余亩的桤木资源,引导农户自身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强党建抓扶贫促攻坚。和平镇以党建促脱贫为目标,以教育实训为中心,采取理论与实践集中教学为主,全力打造党建脱贫“双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了炼党性、学技能、强队伍、育人才的基层战斗堡垒。通过实训基地培训,在产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方面解决了党员、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缺思路、缺技术、缺资金等难题,打造了“技术学得到、学会用得成”的实用技术培训阵地,为党员群众脱贫致富加油打气。
育苗动起来,壮苗更精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均衡为先”,和平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积极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落实好助学贷款、雨露计划、金秋圆梦计划、营养餐补助、社会救助等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积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严守辍学红线,巩固教学质量。
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和平镇以改善民生和强化服务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筑牢民生防线,全面落实低保、助残、医疗、养老等各项惠农政策和帮扶措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实施14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着力推动中心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村级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有计划地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6000余人次,落实乡村公共服务岗位162个,户均年增加收入6000元,不断拓展群众收入渠道,加快脱贫步伐,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