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制定《屏边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着力推动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建设森林城市、着力建设森林公园,逐步实现“森林围城、花木映城”目标,成为了全州森林生态环境最美的县市之一。
一、坚持绿化彩化发展,全面构建森林生态格局。
立体化增绿。近年来,树立面山、城外、城内“三圈”绿化理念,结合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快人工植绿、拆墙透绿、拆违建绿,坚持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整体推进城市、集镇和乡村绿化美化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村庄绿化率达31.82%,河道绿化率达95.38%。在蒙屏二级公路上下有计划进行人工商品林采伐,更新桃子、脆皮李等长效经济树种,点缀樱花、玉兰花、黄花槐、蓝花楹、澳洲火焰木等开花乔木;在县城面山栽植具有观赏效果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春樱花、香樟、秃杉、红豆杉等绿化树种,逐步实现“彩色”“果化”。目前,共完成通道绿化面积800.7公顷、面山绿化面积140公顷。
改造化建绿。坚持“乔灌草”结合、“绿化彩化”结合,针阔混交,落叶与常绿树种相伴的发展模式,对城郊观音河、垇嘎河、牧羊河两岸的荒山荒地及滩涂地彻底绿化美化,着力打造集观赏性、景观性、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溪流湿地公园。目前,牧羊河湿地公园、大龙树湿地公园、滨湖湿地公园等建设项目已初具雏形。
二、坚持基地建设渗透,丰富发展人文森林载体。
巩固高度。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森林县城创建成果,高位推动,全民发动,目标倒逼,推进项目,全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目前,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通过专家评审,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多项指标均已完成,少数指标正在有序推进。
增强厚度。坚持“绿色经济立县”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现代特色产业建设。目前,累计发展水果种植面积达38.82万亩,其中,荔枝6.6万亩、猕猴桃6.3万亩、枇杷7.7万亩,香蕉、菠萝、橘子等其他水果18.22万亩,发展杉木、桤木等用材林105万亩,发展草果、砂仁等林下经济作物31万亩,产值达12亿元以上,实现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
拓展宽度。以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先后建立大围山热带珍稀植物母本园、小型温室保存基地、珍稀濒危植物生活体验馆等各类保护基地5个,收集国家Ⅰ级保护树种4个,Ⅱ级保护树种6个;收集保存采自国内外的林下荫生草本植物约500余种,收集整理大围山高中低海拔珍稀植物、观赏性植物300余种。
三、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稳步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
全方位实施生态创建。全面树立“绿色、环保、生态、人文”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全县4镇3乡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玉屏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文明镇”,全县68个行政村(社区)成功创建为“州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学校4所、州级绿色学校6所、州级绿色社区1个。屏边县不断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和执法能力建设,污染防治取得实效。境内主要河流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达标率为100%;黄磷厂和污水处理厂污染源监测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控制指标均在任务指标以上。
多举措开展环境治理。以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和农村环境为整治重点,加强市容环境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目前,基本实现农村“人畜混居”清零,累计清理河道污染物105吨,拆除违规建筑14.0442万平方米,完成退耕还林种植面积2.5万亩,完成乡镇污水管网铺设32.52公里,为587个自然村配备垃圾收运设施,704个自然村建立了保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