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部门信息公开
  • 索引号
    000014348/2023-01302
  • 发布机构
    屏边县卫生健康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07-24
  • 时效性
    有效

屏边县2023年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状况报告(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综合影响,慢性病呈现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高疾病负担和高危险因素流行的显著特征,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全面掌握我县慢性病患病及主要危险因素情况,2023年开展了成人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结合人口社会学资料、慢性病监测等资料,综合分析我县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

  一、人口学基本特征

  2022年屏边县户籍人口160432人,男性84436人,女性75996人。 2022年屏边县常住人口127778人,男性67299人,女性60479人;0-14岁为28030人(21.94%),15-59岁为80879人(63.29%),60岁及以上为18873人(14.76%),65岁以上人口为13822人(10.81%)。

  二、慢性病监测结果

  2022年死因监测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屏边县粗死亡率815.48/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粗死亡率依次为214.43 /10万、148.70 /10万、139.30 /10万、109.57 /10万、69.65 /10万。2022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4.74岁,其中男性66.19岁,女性75.14岁。

  三、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流行状况

  调查辖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1542人,调查结果表明我县主要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流行状况如下:

  吸烟:现在吸烟率为19.33%,与2019年的21.5%对比,吸烟率有所下降。吸烟者成功戒烟率为18.88%,与2019年的9.46%对比,戒烟率明显上升。被动吸烟率为66.47%,与2019年的69.1%对比,被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

  饮酒:饮酒率为38.59%,与2019年的40.28%对比,饮酒率有所下降。饮酒者中危险饮酒率为8.26%,与2019年的15.2%对比,危险饮酒率下降明显。

  饮食习惯:每人每天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率为17.06%,红肉摄入量过量者比例为77.24%,食用油过量摄入率为72.3%,食盐过量摄入率为49.4%。与2019年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率45.9%,红肉摄入量过量者比例90.0%,食用油过量摄入率85.0%,食盐过量摄入率71.6%对比,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红肉摄入过量,食盐摄入过量、食用油过量摄入比例下降明显,但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红肉摄入过量、食盐摄入过量、家庭烹调用油超标的情况依然存在。

  运动与锻炼:平均每天活动量达6000步以上者比例为74.3%,居民经常锻炼率为18.6%,平均每日业余静态行为时间为3.38小时,平均每日屏幕时间为3.22小时。

  超重和肥胖:超重率为34.82%,肥胖率为17.77%,中心性肥胖率为28.5%。

  高血压:患病率27.5%、知晓率72.2%、治疗率60.0%。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呈上升趋势。

  糖尿病:患病率14.5%、知晓率58.5%、治疗率48.7%。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治疗率呈上升趋势。

  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17.9%,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19.7%,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1.2%,高甘油三酯血症26.7%。随着年龄增长,血脂异常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

  其他慢性病:心肌梗死自报患病率为1.0%,脑卒中自报患病率为5.0%。

  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综合知晓率71.3%,男性为77.1%,女性为67.6%。

  四、主要问题

  部分居民饮食结构不合理及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导致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淡薄,对自身疾病不够重视,全程规范治疗参与度不高,导致疾病治疗率、控制率不佳。

  五、防控策略

  (一)宏观策略

  政府需加大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的长期持续投入,持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机制;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构建支持性环境,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轻慢性病社会经济负担。

  (二)优先策略

  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责职能,营造利于健康促进的环境。比如:监督落实禁止吸烟的相关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或者电子烟;县乡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对18岁以上初诊病人测血压、血糖制度;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按照一般人群危险因素控制、高危人群早诊早治、慢病患者全程规范管理,分类施策,促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水平提升。

  2.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公共信息、小传媒、人际交流等进行传播,宣传健康知识,增强人群健康意识,促进居民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个人行为的改变。通过提供信息、示范、咨询等方式,让居民掌握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必要技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如戒烟技巧、平衡膳食的知识和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