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其他规划
  • 索引号
    000014348/2020-04423
  • 发布机构
    屏边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12-09
  • 时效性
    有效

屏边苗族自治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订版

第一章 总 则

  一、前言

  屏边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国土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属低纬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日照时数1555小时,有效光时1372小时,年均降雨量1633.6毫米,年蒸发量1276.2毫米。全县辖四镇三乡, 7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835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苗、汉、彝、壮、瑶等17种民族,总人口15.6万人。是集少、边、穷为一体的山区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92个、云南省7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863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497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67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1697亿元,农民人均有粮424公斤,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0元。

  屏边地形、地势复杂,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显著,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境内没有达到一平方公里的平坝面积,且日照少,阴雨多,群众称之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境内河流众多,除南溪河、新现河、那么果河、绿水河四大主干河流外,其余如咪租河、马卫河等流程在十公里以上的支流尚有十余条。河流总长300多公里,总面积3000多亩。另外,其他渔业水域尚有池塘1000亩;坝塘100亩;水库600亩;可养鱼稻田、冬水田20000亩。

  屏边水资源丰富,呈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资源特点,且水质良好,没有任何大的污染及污染源,极适宜各类水产品种的繁衍生息,具有发展多样性渔业生产的潜力。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权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优势,切实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全县渔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科学、合理及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水、气、种质等自然资源条件,进一步加强对我县渔业生产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水域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推进我县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农业部等相关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由屏边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组织实施,并成立了规划编制组,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县发改、财政、环保、国土、水务、交运、住建等部门及各乡(镇),通过协调沟通各项工作,现已编制完成。?

  二、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令〔2003〕31号)。

  (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等文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农业部农渔发〔2002〕5号);《农业部关于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意见》(农渔发〔2010〕25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三)《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云南省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红河州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屏边县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屏边县 “十三.五” 产业发展规划》;《屏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渔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屏政发〔2003〕45号)等。

  三、目标任务

  (一)规划期限:2018年至2030年。

  (二)规划目标

  1.稻渔综合种养区,到2030年规划养殖面积60000亩;

  2.池塘健康养殖区,到2030年规划养殖面积1500亩;

  3.水库增、养殖区,到2030年规划养殖面积1000亩;

  4.河流增、养殖区,到2030年覆盖全县各主要河流,共200公里3000亩;

  5.休闲渔业体验区,到2030年规划发展到500亩。

  (三)重点任务

  1.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建设。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精准脱贫步伐的重要举措,要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等方式,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促进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取得粮食增产、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预期效果。

  2.河流生态增、养殖项目建设。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屏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渔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屏政发〔2003〕45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全县河道渔业承包经营管理工作,实现资源有增殖、业者有收益、生态有改善的持续发展目标。

  3.休闲渔业项目建设。休闲渔业是渔业产业链的延伸,是一、三产业优化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项目建设要紧紧结合全县旅游产业规划,发挥渔业产业有水、有鱼,环境优美的优势,准确定位,提升质量,为打造“美丽苗乡.森林屏边”添花添彩。

  4.山塘流水养殖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我县“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资源优势,以小而精为特征,积极开展以家庭、小集体为经营单位的山塘流水精养殖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步伐,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本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条件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渔业生产。积极宣传和贯彻落实各级扶持渔业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渔业行政执法工作,依法保护养殖群众利用水域的使用权及生产权益。要加快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始终坚持尊重渔(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要加强信息引导和示范带动,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利益,实现渔业的健康发展。因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本《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范围与水利、土地、旅游、环保等相关专项《规划》相冲突的,以出台上前的《规划》为准。

  (二)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品种、规模、布局的管理,注重充分利用水域初级生产力,强化渔业水质调控措施,狠抓渔业面源污染监管和治理,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目标。

  (三)坚持合理布局、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原则

  按照“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切实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保障养鱼群众合法权益,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种青养殖,深度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开发沿河宜渔滩涂及低凹沼泽田地,引进和挖掘名特优新品种,高度重视河流生态增、养殖工作,加快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科技支撑原则

  把科技作为加快渔业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加快推广运用渔业新技术、实用技术步伐,普及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方式和模式,积极引进、挖掘优良养殖品种,狠抓项目和种质资源储备,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渔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强化渔业发展规划、布局。加强市场培育,狠抓信息、流通体系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辐射范围和经济效益。

  五、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屏边县行政区内的四镇三乡已开发为渔业所用的水域、河滩、低凹沼泽田地及境内可开发利用于渔业生产的水域、河滩及低凹沼泽田地。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六、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境内南溪河主干流长61公里,径流面积1129.2平方公里,新现河主干流长34公里,径流面积285.51平方公里,流程在十公里以上支流,如咪租河、马卫河、金厂河等尚有十余条之多,加上绿水河,流程共计200多公里。加上各细小支流,全县河流总长300多公里,总面积3000多亩。另外,其他渔业水域尚有池塘1000亩;坝塘60亩;水库1500亩;可养鱼稻田、冬水田60000余亩。尚有可开发利用的河滩、低凹沼泽田地2000亩。都是全县发展渔业生产不可多得的水域条件。

  (二)自然气候条件

  屏边地形、地势复杂,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显著,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境内没有达到一平方公里的平坝面积,且日照少,阴雨多,群众称之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屏边属低纬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最热月是7月,月平均温度21.5℃,最冷月是元月,月平均温度9.2℃。年平均日照时数1555小时,有效光时1372小时,年均降雨量1633.6毫米,年蒸发量1276.2毫米。

  据2017年6月红河州环境监测站监测:境内新现河末段各相关指标最低检出限为:溶解氧0.2mg/L;高锰酸盐指数0.5mg/L;化学需氧量1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0.5mg/L;氨氮0.025mg/L;总磷0.01mg/L;铜0.00008mg/L;锌0.0007mg/L;氟化物0.05mg/L;硒0.0004mg/L;砷0.0003mg/L;总汞0.00001mg/L;镉0.00005mg/L;六价铬0.004mg/L;铅0.00009mg/L;氰化物0.004mg/L;挥发酚0.0003mg/L;石油类0.01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05mg/L;硫化物0.005mg/L。

  (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屏边县气候温和,水域环境质量好,极适宜各类水生生物的生长繁衍,境内水域水生生物自然资源丰富而多样。

  1.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境内水域分布的浮游植物有金藻、黄藻、硅藻、甲藻、裸藻、绿藻、蓝藻7大门类,并随季节变化和水域环境差异,呈现出种群结构和生物量差异的特点;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均有分布,底栖动物有摇蚊幼虫、水蚯蚓、双壳类、单壳类等诸多种类。其分布以池坝塘种群数量最多,稻田、水库次之,河流水域最少。

  2.水生植物

  境内水域水生植物的分布主要有芜萍、满江红、槐叶萍、水浮莲、凤眼莲、苦草、水花生、各类水草等。

  3.鱼类资源

  据《云南鱼类志》、云南南部红河地区生物资源科学考察报告第二卷《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屏边县渔业区划(初稿)》等有关历史调查资料,屏边县鱼类资源丰富,隶属6目14科二十七属50余种。其中,主要养殖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鲂、罗非鱼、叉尾鱼回、淡水白鲳、江鳅、泥鳅等近20种。野生土著品种有暗色唇鲮、袋唇鱼、巨魾、异鱲、华南鲤、斑鱯、丽色低线鱲、飘鱼、翘嘴红鱼白、云南棒花鱼、无斑鮀鱼句、刺鳍鳑鱼皮、越南鱊、大刺鳅、软鳍四须鱼巴、方形四须鱼巴、元江虹彩光唇鱼、细尾铲颌鱼、卵形白甲鱼、长鳍白甲鱼、元江华鲮、纹唇鱼、纹尾盆唇鱼、越南华吸鳅、 海南长殿鱼危、条纹鱼危等30余种。另外,尚分布有小瓜水獭、山瑞鳖、平胸龟、虾、蟹等水生野生动物。

  (四)水域环境状况

  屏边县是国务院确定的生态功能重点县和限制开发县,全县没有大型工矿企业,全境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水质良好,没有大的污染及污染源。据屏边县环保局《屏边县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及完成情况评估:“十二五期间,《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已基本实施完成,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主要表现在:2010至2014年红河新街段和南溪河三叉河汇入处等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均达地表水Ⅲ类标准,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县内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部分地区为Ⅱ级标准,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投资近1亿元全面启动了污染防治工作,污染源(屏边黄磷厂和屏边县污水处理厂)监测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控制指标圆满完成州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由于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源管控和科学治理,已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农业面源污染源对水域的污染及影响。目前,水域主要污染源是沿岸居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及部分工矿企业“三废”等。

  (五)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屏边县渔业水域包括池坝塘、水库、稻田、河流四类。水库水域承载着城镇、村寨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用水和生态调节等功能,不论面积大小,都不是水产养殖的重点水域,一类及二类重点饮用水水源地,禁止开展人工养殖,仅限于自然增殖,境内已建所有水库(含坝塘),除电站库区外,均作为饮用水源点和后备饮用水源点将逐步退出渔业养殖功能。池塘、稻田、河流水域,除位于规划的禁养区、限养区的水域外,作为屏边县水产养殖的主要水域,必须科学、规范进行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稻田水域,要积极推进和加速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式,狠抓稻鱼工程建设,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池塘水域,要狠抓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因时、因水、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和优化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河流水域,要在不影响行洪、河道治理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清理改造,积极开展养殖和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增强环保意识,努力补齐鱼类这一水域生态短板,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总之,屏边县具有开展水产养殖的优异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好,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水域分布合理、全面,多样性渔业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七、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6年,全县共完成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其中,池坝塘880亩,水库120亩,水产品产量3050吨,渔业总产值4405万元。完成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5000亩,稻田水产品产量1870吨;完成冬闲田养鱼面积38000亩,产量1100吨。

  全县四镇三乡池、坝塘、水库、稻田等各类渔业水域均有分布,并因地制宜地开展水产养殖生产。养殖方式主要以粗养、半精养的生态健康养殖为主,其特点是饲料以投喂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品如玉米面、酒糟、糠麸等为主,以及种植青草、采集天然草料投喂等,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精养的养殖方式极少,甚至人放天养的粗放养殖方式仍然被普遍采用。虽然产品质量优,但产量低,且也未体现出优质优价的优势,因此,效益也低。同时,各乡镇渔业生产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玉屏镇、新现镇及两个热区乡镇白河镇、湾塘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相对好一些,东部的白云乡、和平镇、新华乡三个乡镇因环境条件及区位原因仅有零星养殖。

  全县养殖品种主要是青、草、鲢、鳙、鲤、鲫、罗非鱼等品种,名特优品种如虾蟹、泥鳅、鳝鱼、江鳅(含本地江鳅)、美国斑点叉尾鱼回、鲟鱼、鳟鱼等及本地名优土著品种如墨头鱼、倒刺鱼巴、刺鳅等有零星试验和养殖,未形成有效供给态势。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县可养鱼稻田面积已大幅缩减,稻田保有量不过20000亩左右,稻田生态鱼养殖业必须从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转到依靠内部挖潜上来,同时,对水源条件好的原有田块,也应纳入规划,一旦恢复为种稻,即可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现有池坝塘已是应养尽养,除了不宜种粮和耕作的低凹沼泽田地可考虑开发为渔业所用外,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开挖池塘进行水产养殖。水库水域因人饮及浇灌需要,仅宜适度开展增、养殖,在认真规划、梳理后,除禁养水库外,应合理进行开发为渔业所用。

  另外,全县尚有可开发利用的沿河荒滩近2000亩,也应认真规划,明晰产权,在不影响行洪和河道治理相关功能发挥的情况下,应积极扶持和合理开发利用。

  2003年,屏边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渔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屏政发〔2003〕45号)文件以来,全县已开展河流(河段)渔业承包管理9段60余公里,并通过强化管理和加强人工增殖放流工作,水生生物资源获得恢复性增长,实现了“有人管,管得住,能增殖”的预期目的。

  (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屏边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暨滇东溶岩高原的西南边缘,县境北部、西北部与州府所在地蒙自市接壤,东部以那么果河为界,与文山州的文山、马关两县市隔河相望,南部、西南部与本州的国家级口岸河口县毗邻。距省府昆明市320公里,距州府蒙自市69公里,距国家级口岸河口县100公里,距越南首府河内400公里。交通便利,泛亚铁路穿境而过,百年滇越铁路纵贯全境,蒙屏一级公路已启动建设,行政区内各乡镇、村道路通畅,且路况良好。境内山青、水秀、境美,气候宜人,堪称“中国最南端的春城”。依托大围山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度假休闲体验区初步建成,玉屏、滴水层等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彰显浓郁苗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软硬件设施日趋完善,“美丽苗乡,森林屏边”愿景初显。

  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86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6.4604亿元,第二产业收入10.7957亿元,第三产业收入11.607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0元。

  以小水电为代表的“无烟”工业健康发展,以妃子笑荔枝、猕猴桃、枇杷为重点的三大生态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十、百、千”工程有序推进,生物药业、特色养殖业方兴未艾。

  (三)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屏边县在全省、全州均属渔业小县,不仅水域面积和水产品产量小,而且渔业产业经济体量也很小。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渔业水域零星而分散,生产运作难以规模化,产品不集中,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特别是由于消费者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导致水产品的优质没有体现出优价,优质健康生态水产品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挫伤了水产养殖业者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的积极性,而且渔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进程也推进缓慢。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的意识必将日益提高,屏边县凭借其独特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无污染的渔业水域条件,生产出的水产品必定品质优、口味佳,必定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竞争力强,市场前景看好。要因水、因地制宜,按照规划的各类养殖水域滩涂范围,科学布局,分类指导,突出生态,规范生产,统一标准,创建品牌,做优、做亮屏边渔业。

  八、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以“赶超跨越·同步小康”为主题,以“一个精品、二个示范、三个特色”为目标,以“一个园区、三大工程”为载体,以精准脱贫为重点,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新常态下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美丽苗乡新崛起上取得重大进展,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工作要求。加快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力争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格实施大气、水、土壤、城区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年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大力实施营造林、陡坡地治理、退耕还草、石漠化治理、岩溶治理工作和面山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启动中小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县城三河治理工程。完成牧羊河湿地公园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布局。屏边县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是:坚持生态优先,发挥丰富水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规划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大、中、小水面一起利用,各类水域滩涂一起开发,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强化科技培训,普及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绿色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在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取得实效。

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九、功能区划概述

  (一)禁止养殖区:为确保城镇人畜饮用水安全,保存、增殖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行洪安全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全县范围内禁止在以下区域开展水产养殖生产。

  1.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及虽列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但为城镇生活重要取水点区域;水生生物产卵、繁殖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等重点功能区禁止开展水产养殖。

  2.在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禁止开展水产养殖。

  3.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标准的水域、水体禁止开展水产养殖。

  4.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禁止开展水产养殖。

  (二)限制养殖区:为加强水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做到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境内限制在以下水域和区域开展水产养殖活动。

  1.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湿地建设及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在以上区域开展水产养殖的必须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不得采用施肥养殖方式,严格控制养殖密度,运用生态健康养殖方法,科学饲养,适时调节水质,污物、废弃物、饲料残渣禁止随意堆放,避免造成水质污染。

  2.限制在重点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网箱、围栏养殖。重点水库饲养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0.25%,并科学布局,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和投饵量,不得滥用乱用药物,不得乱堆乱放相关物资、设备,残渣剩饵等要定点堆放并作无害化处理。

  3.限制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开展水产养殖。

  (三)养殖区:屏边县水产养殖区包括池坝塘生态养殖区、水库健康增养殖区、稻渔综合种养区、河滩及低凹沼泽田地、山塘流水养殖区和河流(河段)增、养殖区。

  十、禁止养殖区

  具体范围是:

  (一)河流:南溪河倮姑电站取水坝以上境内河段及南溪河主要支流的四岔河大平滩电站取水坝以上境内河段范围内,作为种质资源繁殖保护区划定为禁渔区,严禁任何形式的增、养殖及捕捞活动。

  (二)水库:玉屏镇的红旗水库、团坡水库、山源水库;新现镇的大绿树水库;白云乡的白云水库;和平镇的营盘水库;新华乡的余家旦水库共7座水库及其保护区作为城镇重要饮用水源地,划为禁养区。水面面积600亩。白河镇的云洞水库500亩,新华乡的韦家箐水库(坝塘)10亩、田尾巴水库(坝塘)20亩,玉屏镇的芹菜塘水库(坝塘)20亩,湾塘乡的克田水库10亩。共560亩。根据2020年11月24日屏边县水务局《关于云洞水库等五座水库退出渔业养殖功能情况的说明》,调整规划,列入禁养区。

  (三)水冲子片区:垃圾场(屏八公路王家村委会岔路口)分水岭至原制药厂五岔路的水冲子流域片区,划为禁养区。

  禁止在禁养区内从事一切水产养殖活动,确保人畜饮水、行洪安全和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种扩繁。

  十一、限制养殖区

  具体范围是:

  (一)牧羊河湿地公园保护区,按《规划》编制规范及纲要,规划为限养区。在该区域从事水产养殖业,必须严格遵守保护区管理相关规定,实行零施肥、零用药措施,普及推广健康生态养殖和绿色防控技术,限制养殖密度,合理投喂,适时调节水质,及时捞除残渣剩铒和养殖品种死亡个体,定点堆放和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造成水体污染和形成渔业面源污染。

  (二)电站库区:花坝子电站库区屏边界内水域列为限养区,境内水域面积1000亩。该库区不得开展网箱、网围、网栏养殖,从事增、养殖活动必须听从电站业主安排和遵守库区管理相关规定,在不影响库区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开展增、养殖活动。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时,必须经过科学论证,经济物种的增殖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子一代苗种,濒危物种的增殖苗种可以为本地种的子二代,严禁放流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不得采用炸、毒、电等违渔作业方式和越界进行捕捞。

  十二、养殖区

  具体涉及全县4个社区,68个行政村。

  (一)稻渔综合种养区:布局于全县七个乡镇的4个社区68个行政村,规划到2030年养殖面积60000亩。重点在光、热、水、气条件好,交通便利,田块集中连片的区域开展,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土地流转,强化技术培训、普及推广工作,狠抓稻鱼工程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积极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突出稻渔综合种养“短、平、快”特点,发挥其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经济收入,维护水域生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引进实力强、技术、生产理念先进,真心实意想干一番事业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稻渔综合种养成果。

  (二)池塘健康养殖区:布局于全县七个乡镇4个社区68个行政村,规划到2030年养殖面积1500亩。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努力挖掘现有池塘生产潜力,普及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调整和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实现“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同时,要充分利用全县“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资源特点,大力发展小规模山塘流水精养殖业,创建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对不宜种粮和耕作的低凹沼泽田地进行认真梳理、规划,积极开发为渔业所用。对于河流沿岸滩涂,要明晰产权,在不影响河道治理及其整体规划和行洪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开发进行渔业生产,做到应养尽养。全面推行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切实维护水产养殖业者合法权益。

  (三)河流生态增、养殖区:全县除规划为禁养区的境内南溪河倮姑电站取水坝以上境内河段及主要支流的四岔河大平滩电站取水坝以上境内河段范围、湿地公园范围、界河那么果河外,新现河、绿水河、南溪河及其支流均纳入河流生态增、养殖区,共200公里3000亩。要认真贯彻落实屏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渔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屏政发〔2003〕45号)等规范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河段渔业租赁承包管理工作,明确职责、义务,做到有人管,管得住,能增殖,实现“管理者有收益,资源获得恢复性增长”的共赢目标。继续加大渔政管理和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水上渔业违法行为,确保水生生物资源持续增长。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和养护,补齐短板,修复水域生态。不论增殖还是养殖,均不得人为改变河流流向和阻塞、阻隔河段。

  (四)休闲渔业体验区:规划到2030年休闲渔业面积500亩。按照农业部、省州行业主管部门关于推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的指示精神,加强引导,促进渔业产业内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亮渔业,做美渔业。紧紧围绕屏边县旅游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慢、静、闲、养、探、创”两个“六要素”,坚持生态优先,狠抓环境整治,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内容,提升档次,努力打造休闲渔业屏边名片。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领导

  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作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部门合作联动机制,依法、依规落实好《规划》相关内容。因地制宜指导好规划范围内的渔业养殖生产,继续发挥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机制,规范《规划》修订、调整等相关工作。

  十四、强化监督检查

  渔业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密切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加强对规划范围内的各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的管制,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塘进行水产养殖活动。切实贯彻落实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未经批准,不得从事水产养殖活动。获得养殖使用证的,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十五、完善生态保护

  水产养殖生产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走绿色、生态、健康的安全发展路子。要强化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加强水域生态安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渔业生产安全监管,完善水产养殖日志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质量可追溯制度。坚决杜绝和取缔大量投饵、施肥养鱼等片面追求产量的生产方式,合理密养,科学投喂,适时调节水质,普及推广绿色和生物防控技术,科学用药,严禁滥用、乱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着色剂,不得造成养鱼水体污染和污染物超标排放。

  十六、其他保障措施

  屏边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要多途径、多方式切实加强对《规划》制定的依据、目的和意义的宣传,提高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社会知名度,为《规划》的执行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强化对水产养殖业者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依规生产、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生态健康养殖理念深入人心,变成业者的自觉行动和全社会的共识。

第五章 附则

  十七、关于《规划》效力

  《屏边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省州业务部门指导下,由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主持,财政、环保、水务、住建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衔接协调,在深入进行专题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由技术小组进行论证,《规划》编写小组编写而成,对全县渔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十八、关于《规划》图件

  本《规划》图件有养殖水域滩涂总体现状图和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规划图共两份。具有与文本同等法律效力。



附件【2020.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