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根据县情实际,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带动群众增产增收,实现推进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双融合双促进”,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以特色产业发展促民族团结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民族团结稳定、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以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和乡村振兴为契机,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发展以速生杉木、桤木、林下草果、砂仁为主的绿色产业,以食用菌等为主的“短、平、快”增收致富项目;做好山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全县各族群众守护着绿水青山过上幸福日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

结合“一村一品”壮大以荔枝、砂仁、万寿菊、黑山羊等为主导的村集体经济产业,成立合作社121个,建立种养基地16个,培训种养大户54户,辐射带动农户843户。创建“云猕”“源盘”“猕庄”等8个绿色有机品牌商标,打响屏边有机产品的品牌。探索“网络销售+农户供货”“直播带货+农户供货”等利益联结模式,培育本土电商人才120余名。

二、以农技下乡服务促民族团结
在贴近实际上下功夫,在优化农业技术服务上做文章,把民族团结往实处做、往深处做、往心里做,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学习和宣传,重点培养一批县农业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深入村寨、田间地头全面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培植产业技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农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县有农村乡土人才4533人,组建以园艺、植保、农学、环保等专家为主的服务团队1个,累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6期2536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96人。

农技专家们深入村寨、田间地头“传经送宝”,把理论教学带到基层一线,将现场教学移至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荔枝、枇杷、猕猴桃、肉牛、山羊等种养殖技术要领,让各族群众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增进团结友爱、更好地和睦共处,让全县的特色产业步子走得更稳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