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通过建立非遗名录、搭建非遗平台、打造非遗学堂、开发非遗产品,切实加强民族非遗文化保护,增强传承水平和传承活力,着力推动民族非遗文化振兴。
建立非遗名录,构建保护体系。组建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小组,深入7个乡镇835个村民小组,对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申报各级保护名录项目库,统筹县级、乡镇、村组三级力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截至目前,屏边县共有国家级代表性名录1项、省州级代表性名录22项、县级代表性名录93项。
搭建非遗平台,加大人才培育。建成民族博物馆、苗族花山节传习馆,建立屏边县非遗传承展示中心等7个传承点,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州、县级传承人队伍作用,开展苗族花山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下培训,创新通过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培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前,屏边县共计培育认定传承人137人,培训学员2.8万人次。
打造非遗学堂,增强传承后劲。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邀请传承人授课、打造少年宫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班、编排芦笙舞课间操等方式,开展非遗教学实践、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构建以校园为阵地的非遗文化传承平台,推动非遗在青少年中传承与传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目前,屏边县共建设校园少年宫传承点14个。
开发非遗产品,拓展价值外延。培育美滋滋、绣莉丰乡等民族文化公司,开发壮家花米饭、苗族手工刺绣等非遗文化产品,积极参加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中国—南亚博览会等活动,创新探索“家庭绣梦坊+绣娘”“公司下单+群众接单”等模式,推动非遗资源优势向乡村振兴优势转变。目前,屏边县非遗产品年产值达2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