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苗绣色彩绚丽、纹样生动,一针一线里都记载着苗族人的故事。苗族妇女以银针作笔、彩线为墨,见山绣山、见水绣水,把流传千年的民族故事绣进衣冠服饰。

白云乡太平村是典型的苗族村落,也是苗绣技艺保留得较为完整的地方。全村365户1572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9.16%,在45岁以上的妇女中,熟练掌握刺绣的人达90%以上。
为改变苗族妇女守着“宝贝”过穷日子的状况,白云乡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落实到行动上,积极争取资金、汇集各方力量,在太平村成立绣娘坊,并把村寨留守妇女组织起来统一培训,相互学习交流,提高苗绣技能,将刺绣发展为产业,将绣品变为商品,销往省内地州,乃至全国各地,让妇女们实现了在家门口“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照顾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绣娘坊总面积190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为露天交流场,90平方米为裁剪室、操作室及绣品展示厅等,配备了传统织布机、纺麻机、纺线机、缝纫机、锁边机操作设备。绣品展示厅现有手工绣包、麻布裙子、成品蜡染麻布、男士麻布马褂、手工刺绣领带等近百样苗绣产品。目前,太平村共有86名绣娘,刺绣产业每年给村民带来了100多万元收入。

通过“企业+协会+订单+绣娘”的民族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屏边的苗绣文化还逐渐走向了更大的舞台。绣娘坊已和划云集团镜泊秦汉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达成“百企结百村-携手奔小康”签约合作协议,与镜泊旗袍、秦汉绅服融合起来,让苗绣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并与徐汇区一家专门做旗袍的企业结对签约,以订单生产打破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一根根小小的绣花针,不仅绣出了鲜艳美丽的绣片,更绣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一件件五彩华丽的苗族服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也成为了美丽屏边最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