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笙”声不息:巧手匠心造就“苗乐魂”

来源:屏边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4-03-25 浏览次数:

  烟波渺渺芦笙响,苗家风情醉八方 

  苗人酷爱音乐,芦笙一物无人不习,无处不备。一方天地,一双巧手,匠心跳跃在指尖的舞蹈,正演绎着一段段非遗传承故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文旅君一行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熊开义家,探访巧手匠心造就“苗乐魂”的芦笙制作技艺。 

  熊开义一边展示芦笙的制作工艺,一边介绍起来。芦笙制作技艺一般需要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鸣筒和打磨簧片,全凭手感来严格掌握每个环节的轻重度,其中最关键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芦笙质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

 

  自小,熊开义便在耳濡目染间学会了芦笙制作技艺。数十年来,熊开义对于芦笙制作技艺早已烂熟于心。退休前,熊开义是屏边县歌舞团的专业作曲老师,制作芦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退休后,熊开义便“醉心”于芦笙制作,除了偶尔到蒙自儿女家享受天伦之乐外,其他时间便与老伴埋头沉浸在这一方小世界。 

  芦笙制作技艺,熊开义早已传承给儿女,但儿女有自己的事业,并没有把芦笙制作当成主业。只是有时熊开义接到大单,才会把儿女叫回来帮忙制作芦笙。 

  “要让芦笙飞出屏边,飞向世界,必须与时俱进,要在技艺上进行创新。”熊开义发明了可拆卸式芦笙,日常维修起来很方便。熊开义制作的芦笙做工精湛、音质圆润,除了满足屏边当地民众需要外,还远销省内外,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 

  在熊开义家里,文旅君一行邂逅了从文山州赶来屏边找熊开义的苗族老汉。他“我这次来是专门过来维修芦笙的,多年来,我和文山当地的苗族群众都是找熊老师制作芦笙,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熊老师制作的芦笙。”老汉告诉文旅君。说完,苗族老汉抱起芦笙吹奏起来。清脆而悠远的声音,宛如一道清泉,流淌过心田。 

  多年来,熊开义把芦笙当成生命的一部分,与芦笙朝夕相伴,相依相恋,用心、用情、用汗水和智慧演奏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最美的旋律。 

  千年时光流转,苗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故事,在芦笙的旋律中浅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