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镇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即建强组织、持续帮扶、防范风险、优化管理“四个方面”,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党建引领,建强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人口规模和管理需要,和平镇集镇易地扶贫搬迁点构建了“小区—片区—楼栋”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及时成立了和平镇集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党支部,并将集镇安置点的19个单体划分为19个党员责任区,由27名党员包保,同时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团委、妇女联合会、小区治保队、片长、楼长等组织机构,共同落实完成镇村各级部署开展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引领服务好搬迁群众。
持续帮扶,提高安置点群众收入水平。对照易地搬迁50条标准,加大投入完善搬迁点配套设施,整合卫生院、中心学校、幼儿园、集镇文体设施等,为安置点群众做好医疗、教育、文体娱乐等服务。大力推广“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为主的多种经营模式,整合安置点群众的土地资源,把安置点群众嵌入产业链、利益链中,确保群众搬迁后有稳定的产业支撑。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公益性岗位吸纳一批、扶贫车间安排一批、劳务协作输送一批“三个一批”就业方式,解决困难群体脱贫和后续就业问题,着力提升全镇脱贫攻坚成效、成色。截至目前,流转安置点群众土地1500亩发展水果、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8人,劳动力转移就业347人,扶贫车间吸纳安置点贫困群众就业98人,实现了产业、就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全面提高了群众收入水平。
加强预警,防范化解群众返贫风险。充分发挥村干部、驻村队员、村民小组组长等优势,整合力量入户开展自查,结合“村组联防、县乡联助”机制,严把风险信息预警关、及时核查关、精准帮扶处置关,排查是否存在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情况。同时,对易地搬迁点“两类人员”根据每户的风险点制定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劳动力转移奖补政策,并对其实时跟踪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优化管理,提升安置点群众服务水平。成立集镇易地扶贫搬迁点管理委员会负责做好安置点环境卫生、综治维稳、政策宣传和落实等各项管理工作,5名工作人员采取排班制,在服务大厅和党群活动室全天候做好安置点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组织管理委员会成员、片长、楼长、保洁员,管理好集中安置点建筑物资、公共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管理好集中安置点环境卫生、门面出租、车辆摆放,保证了安置点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积极组织党员到开展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共积极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治安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和帮扶活动等各类服务20多场,办好事实事300余件,使群众满意率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