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新现镇“精准发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来源:新现镇 发布日期:2018-05-04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把农村危房改造这一民生工程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屏边县新现镇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精准识别,加强规范管理,加强监管指导等方面精准发力,狠抓工程进度与质量,全力推进农村危改工作。

  调查摸底,精准锁定危房存量。新现镇将脱贫攻坚保障“4类重点对象”有安全稳固住房专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组织城建、民政、残联、扶贫及各村委会干部、驻村队员对辖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户、贫困残疾户的农危房信息进行拉网式核查核实,严把“登记关、照像关、审核关”,精准锁定4类重点对象农危房存量。并委托有资质的公司对“4类重点对象”住房等级进行全覆盖鉴定,将信息录入云南省脱贫攻坚4类重点对象危房电子信息系统。经鉴定,全镇共有农村危房1988间,其中,4类重点对象1131间(C级776间,D级355间),非4类危房857间(C级394间,D级463间)。

  统筹谋划,科学制定改造方案。严格按照《屏边县4类重点对象农危房改造实施方案》要求,科学制定新现镇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3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农村水、电、路、排污、人畜分离等设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同时,严格执行屏边县修缮加固、拆除重建、兜底帮建补助标准,超过标准的实行“县级统建、群众自建、亲友帮建”等方式解决,确保贫困群众不欠账。组织第三方认定机构、县级专家组、施工队、群众四方共同确定“一户一方案”,督促施工队严格按照改造方案对经认定的“4类重点对象”农危房进行改造。C级原则上采用加固改造方式,D级通过改造达到抗震要求的,一律采用加固改造方式,通过加固改造达不到抗震要求的,才考虑拆除重建,加固改造数量比例不低于农危房存量的60%。同时,实行一户一档,批准一户、改造一户、建档一户。

  注重实效,探索加固改造方式。按照屏边县农村危房改造基本的质量标准、基本的结构设计、基本的建筑工匠管理、基本的质量检查、基本的管理能力“五个基本”质量安全要求,结合危房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本着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传承和改进传统建造工法,积极探索“筑牢基坑、封填漏洞、加固围墙、拆换梁柱、翻新瓦片”等造价低、工期短、安全可靠的农村危房加固改造技术,邀请有资质的施工队按照确定的“一户一方案”对C、D级危房进行修缮加固,加固改造比例达到了县级要求的60%以上。同时,配合县级下派的技术指导员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进行现场督促检查,确保农危房改造质量。

  示范引领,打消群众抵触情绪。全面落实屏边县每个乡镇至少选定一个村作为示范点先期实施的精神,新现镇结合实际,选定田心村委会大水井村小组作为示范村率先实施4类重点对象农危房加固改造工程。组织全镇12个村委会干部,驻村队员及农村工匠、部分群众代表到示范点进行现场讲解、现场学习、现场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农危房加固改造原理、作用,有效消除群众对农危房加固改造的抵触情绪、打消顾虑。同时,按照“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全镇设定为1个战区,组建12个工作小组,采取“动员疏导法、典型引导法、民主协商法、换位思考法、以情动员法、对症下药法”等群众工作法,把政策讲透、情绪疏导、思想做通。

  突出特色,严格把控外观风貌。做好村庄规划提升完善,注重村庄风貌控制和特色民居设计,加强对农危房加固改造风貌建设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注重传统民居风格的延续,体现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承。同时,有效融入“屏边苗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进行村庄风貌控制和特色民居设计,使之充分体现乡村风貌,又延续农村文明,做到自然环境、乡村风貌、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同时,结合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七改三清”工作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