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乡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起好“远航之帆”,激活“致富引擎”,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集体经济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有的放矢,绘就多彩“村景”。
党建“领航”,起好“远航之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统筹谋划全乡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建立8个村项目工作清单21个,通过召开专题会议逐村逐项进行分析研判,谋划储备2023年“太平村林下中草药示范种植园”“白云乡林产品研究开发部”“马马林下产品晾晒场”“白泥塘绿色有机肥加工厂”等特色循环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项目储备达600余万元。同时,带领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两新”党组织到湾塘乡、白河镇等地对农业产业发展、非公经济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进行考察学习,探寻集体经济发展新渠道、新思路,把人力、财力、市场等方面的资源聚集到农村。目前,8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9万元以上的占25%,年底8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能达到10万元以上。
头雁“领路”,激活“致富引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深化农村“头雁”培养工程,转变“头雁”生产经营理念,马马村党总支书记采取对闲置资产、资源进行公开竞拍方式,对36亩村集体八角地、13.5公里废旧水管进行公开竞拍,实现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第一桶金”突破10万元,使静态资源变动态资产,赋予闲置资产资源“变现”能力,实现闲置资产再盘活,集体经济再壮大,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生产经营、干事创业、增收致富能力。同时,通过建立水费收缴机制,从“供水入户、日常管护、资产管理、应急抢险”四个方面实现服务功能,马马村每年增收村集体收益2万元,既有效维护水资源管理,又为集体经济注入发展“动力”。
人才“领跑”,增强“造血功能”。结合白云实际深入一线调研,挖掘培养储备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白泥塘村段金果、万玉才等“致富带头人”多次组织“白泥塘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外出考察学习,帮助合作社畅通肉牛销售渠道,每年为集体经济创收1万余元;太平村党总支把集体经济产业建在林间,积极申报扶贫项目,推动“林下阳荷”“林下中草药”产业做大做强,乡土人才陶玉春将驯化出的“早熟阳荷”“三叉白芨”“毛茨菇”进行销售,并将销售额2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目前,全乡组建乡土人才队伍2支60余人,开展技术培训14场900余人次,平均每年为群众增收10万余元,有力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无岗”,集体经济“增收无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