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白云乡“管家婆”文明实践项目于2022年在屏边县白云乡白泥塘村成立,目前共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有志愿者50余人,带动参与志愿服务600余人,在白云乡形成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社会经验。该项目以充分发挥女性优势和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为目标,集合了村子里口才好、干事勤快、有正义感的妇女同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开展形式多元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培养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切实体现巾帼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调动农村妇女力量积极推动乡村加速改革,以“妇女+”模式切实探索出一条明媚的乡风文明之路。
量体裁衣,“乡音土语”点亮理论宣讲。白云乡白泥塘村是苗、彝、汉、瑶、哈尼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各民族生活生产方式、传统文化习俗各不相同,曾经,白泥塘村党的理论宣讲难度较大、效果不佳。为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认同,依托“苗岭民嘴”宣讲队伍,“管家婆”们积极创新宣讲方式,采取“普通话+方言+民族语”宣讲,将晦涩的“政治术语”转换成“土方言”让群众“听得懂”;采取“围炉烤火话家常”宣讲,解释惠民利民政策让群众“坐得住”;采取“文艺化俗”宣传,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让群众“记得深”。2022年来,“管家婆”们共计组织理论宣讲70余次,文艺活动20余次,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切实将理论宣讲打造为交心谈心、答疑解惑、凝心聚力的有力途径,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无微不至,“靶向慰问”呵护弱势群体。充分发挥“管家婆”们在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工作中的作用,采取“靶向慰问”“按需关怀”的方式,用志愿服务行动温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她们为孤寡老人“收家治家”,修剪头发,烧饭洗衣,构建独居老人组团联系网络,结合春节、端午节等节日节点为老人送上慰问祝福;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上门“面对面”辅导学习,科普“法制小故事”,强调不良行为的危害、科普拐卖犯罪常用伎俩,当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为残疾人介绍工作,增加收入,提倡“新媒体”运用,让残疾人们通过视频剪辑在家实现增收。2022年来,“管家婆”们累计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志愿服务17次,惠及困难群众80余人,积极争取各级物资捐赠共计10万余元。
创新机制,“联动调处”高效化解矛盾。发挥“妇女+矛盾调解”力量,立足妇女同胞独特性别优势,成立“女子调解队”,采取“充分聆听+换位思考+普及法律+正向引导”的调处方式,用以一带多的“1+N”联带效应,引导更多妇女在乡村治理中“当主角”。以案释法,用“身边人”的故事教育引导群众,切实提高相关法律的知晓率,用婚恋调解切实推动树立农村健康婚恋观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形成良好的婚恋新风正气。自2022年以来,共开展婚恋普法10余次,调解家庭矛盾19起,婚恋纠纷7起,调解成功26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严管厚爱,“以规约人”助力移风易俗。“管家婆”们积极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充分宣传、坚决执行,结合“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文明交通方面,设置安全出行宣传牌,各类群众聚会现场,都有一名“管家婆”举着“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的警示牌来回穿梭提醒众人切勿饮酒驾车,每家每户杀猪饭、红白喜事都有她们身影。文明婚丧方面,严格落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推动红白事简办新办,抵制高价彩礼、提倡厚养薄葬,以点带面让广大群众从陈规陋习的藩篱中挣脱出来。2022年至今,“管家婆”们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促成简办红白事15场,不办生日会、升学宴、乔迁宴等10余场,累计节约群众人情支出20余万元,在白泥塘村普遍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文明新风尚。
党建引领,“红黑评比”焕新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妇女+人居环境整治”作用,依托白泥塘村级人居环境“红黑榜”治理机制,妇女们积极参与到基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去。针对公共区域卫生,积极组织“关鸡拴狗”“铲粪清沟”志愿服务行动,定期对村内环境卫生较差的村寨统一清扫,2022年至今共计开展村内大扫除30余次,带动周边群众1000余人。针对村民家庭卫生,季度的卫生评比“管家婆”们都会“搭把手”,一边帮着主人家收拾一边唠叨“家里还是要好好打扫,乱七八糟的怕是会害羞。”通过以身示范,晓之以理,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除了引导清扫卫生、整理内务外,还向他们宣传乡村振兴政策,教导村民要遵纪守法,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争当诚实守信的新农民。在“管家婆”们的努力下,一幅整洁干净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