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屏边县统筹39所中小学校为期一周的夜间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正式结束,全县的20000余名师生参加演练,“实战化+情景化”模式的疏散演练,进一步检验了全县中小学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构建平安校园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部署演练体系。各校严格遵循“一校一案”原则,重点结合校园建筑布局和寄宿制学校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演练方案。通过演练前开展演练动员并做好震时避险、紧急疏散、自救互救、震后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师生应急意识;对校舍建筑布局开展风险评估,绘制三维疏散路线图,优化疏散路径;建立“双线训练”机制,通过教职工重点熟悉应急指挥流程,学生重点掌握避险技能,进一步强化地震科普知识,提升师生的应急疏散避险能力。
规范演练实施流程。演练模拟真实夜间地震场景,随着地震预警终端演练警报声响起,宿舍内,正在休息的寄宿生在生活老师的指导下,迅速采用“黄金三角避震法”——将棉被折叠成救生垫,蜷缩身体形成防护姿势,在易于形成三角区的地方避震。模拟地震波结束后,教职工手持电筒,快速引导师生沿预定路线撤离,确保疏散过程安全、有序、快速,避免拥挤和踩踏事故的发生,保证演练过程的安全,达到演练预期效果。
构建长效提升机制。本次演练构建“30秒紧急避险+3分钟快速疏散”标准化流程,大大缩短了疏散时间,提升中小学校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师生们的地震应急避险意识,提高广大师生自我保护能力和应急逃生技能。
下一步,屏边县将结合各校实际,继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不断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