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立足辖区农村分散、人口多、矛盾纠纷错综复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难度较大的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四项举措,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率。近期,全县共排查各类社会矛盾纠纷40余起、化解34起,化解率达85%。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确保社会矛盾源头化解。结合城乡地域特点,分别采取在派出所、司法所、综治维稳办建立“联合调解室”的方式,因地制宜推动矛盾源头化解。同时,充分发挥农村村组干部作用,把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转化为化解矛盾的便利条件,建立“党员包户”社会矛盾化解模式。即:将本乡党员按照居住区域划分为组,每人负责3至5户,通过串门、拉家常,掌握社情民意,确保一有民事纠纷,“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帮得上忙”。该模式自运行以来,包户党员共收集村情民意11条,化解矛盾纠纷9起,实现了部分村寨刑事案件零发案、民间纠纷零出村。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积极主动送法到基层。加强农村地区《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乡镇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庭利用农村重大节日人流量多的特点,组织人员开展普法宣传和免费法律咨询活动,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其中,全面提高老百姓的法律知识水平和防范意识,提高辖区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问题。今年以来,共在乡镇组织开展法律宣传20次,受教育群众30000余人次。
三是转变执法观念,防止社会矛盾反复发作。针对农村地区无牌农用车上路、占道打场晒粮等重点症结,按照“宽严相济”的原则,在法规允许的裁量空间内,实施“柔性化”的分类处理处罚,减小强制处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针对被拘留人员,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增加亲友会见次数,逢重大节日组织拨打亲情电话,并制定每周教育计划,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形式,使违法人员知错、认错、改错,有效防止被拘留人员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四是狠抓矛盾排查,全面掌控矛盾纠纷源头。建立重点区域防范制度和一般区域日常防范制度,通过入村寨入户采集信息,积极发动村社干部、治保积极分子,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巡逻走访,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排查辖区村民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利益冲突等苗头隐患,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奠定基础。适时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处理矛盾纠纷,针对苗头隐患较大的矛盾纠纷,及时介入,纳入动态监控范围,防止民转治、民转刑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