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2-01042
信息分类
政府文件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屏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屏政办发〔2022〕7号
发布日期
2022-03-29
信息名称
屏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屏边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属各部门:

  《屏边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3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屏边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事关国家总体安全,是全县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云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红河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屏边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全县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屏边县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实施。全县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力度加大,建成1个模拟二氧化碳观测点并投入使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各安装一般站烈度仪各1台;在屏边县民族小学、玉屏小学分别安装1个紧急地震信息发布II型终端(学校),预警能力显著提高。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宣贯、减隔震技术推广、教育“全面改薄”、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防震减灾示范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震灾预防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落实,全县城乡房屋设施抗震性能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稳步增强。全县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地震应急演练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和《屏边县地震应急防范准备工作整改方案》得到较好落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对2019年屏边“11.19”3.6级、“12.28”3.0级、2020年屏边“1.1”3.2级、“1.3”3.3级地震等及其他有感地震快速有序实施了应急处置,地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需要和新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以及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关注度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的需求及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特别是交通、油气、水电等重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密集,各类地震灾害风险交织关联,各种隐患威胁相互叠加,防震减灾工作将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的问题与挑战

  1.屏边县地震活动性分析。据云南省正式目录显示,1965年以来我县境内共发生3.0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3.0—3.9级地震8次,4.0—4.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1992年8月7日发生的4.3级地震。目前,屏边县有可能处于地震活跃的时段。

  2.震情形势复杂严峻。红河州地处云南地区四大活动块体中的三大块体交汇部位,构造环境特殊、复杂。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深刻改变了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格局,致使云南6级、7级地震平静突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红河州20年来无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同样突破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持续多年的地震弱活动状态,与历史地震活动图像形成强烈反差,使未来5年包括屏边县在内的全州震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3.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足。屏边县缺乏地震监测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仅有6个宏观观测点、1个模拟二氧化碳观测点、2个紧急地震信息发布II型终端和7个一般站烈度仪,仍属于测震台和地球物理台站的空白县,得到的观测数据难以对地震趋势做出分析判断,地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难以满足公共服务以及“全灾种、大应急”联动协同新需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新需求。地震部门人员编制少、专业人员匮乏问题是长期制约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4.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弱。虽然屏边县仅新现镇处于Ⅶ度地震烈度区,但全境内均属于山高坡陡的谷深区域,县内至今没有开展过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对城市地下活动断层认知不多,对大震构造认识仍有不少盲点。境内的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直接处于山谷区域地带,地震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风险隐患巨大。全县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风险管理理念及措施还不到位,防治能力较弱。

  5.“防大震、救大灾”应急能力不足。长时间的地震平静及屏边县未处于主要地震断裂带上的认识,导致社会公众地震危机意识不强,防范意识薄弱,乡镇、各部门缺乏地震应急处置实战经验。地震科技支撑及大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不足,地震次生衍生灾害防范能力不强,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为屏边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党对防震减灾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动员全社会积极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全县地震安全服务保障能力。

  3.坚持预防为主,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风险演变规律,摸清风险底数,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4.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制约屏边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瓶颈问题,紧密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新防震减灾发展思路和举措,全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四大工作体系改革,推动全县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5.坚持系统观念,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全州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和各项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科学系统谋划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努力提升服务能力,主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地震预报预警工作取得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高质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风险对全县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加密、优化测震观测和地球物理观测站网,争取数字化测震台和物理站网建设。加强地球物理站网建设,

  提高地球物理场监测能力。适时推动温泉水温监测建设项目,丰富监测项目和震情短临跟踪资料。加强地震监测站网运行维护与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县地震监测质量。

  强化地震预测研究。健全完善地震趋势预测、危险区判定和短临预测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基于预测指标体系的地震综合概率预测业务。加强重点危险区震情跟踪,进一步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和地震会商技术系统。构建并完善地震预测评价体系,力争做到中期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测水平有所突破。

  精准发布预警信息。配合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加强地震预警科普宣传,营造预警信息发布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示范终端推广和管理,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摸清风险底数。实施并完成全县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

  加强抗震设防。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建设单位、地震部门、行业部门、县、乡(镇)政府抗震设防管理责任,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抗震设防要求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推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

  (三)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县、乡(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部门协作,鼓励社会参与,形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合力。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技术系统。

  增强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拓宽公共服务领域、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常态化。充分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展地震预警行业应用,为火车、大型桥梁、水库大坝、油气管线、危化企业等行业用户提供预警信息,拓展信息服务范围和能力。

  (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体系建设。健全县、乡(镇)两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不断提高“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能力。推进地震专业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开展救援能力分级测评。提升基层基础应急能力,开展示范社区创建,实现95%的乡镇政府开展年度应急演练。加强抗震救灾民兵专业分队建设及物资补足,完善军地联防联动机制。加强规范和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地震救援。

  保障应急响应。建设地震灾情信息实时获取、汇集、分析、研判、处理及灾情快速评估与综合展示技术平台,提升大震巨灾应急服务水平。持续抓好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基础数据库年度更新录入工作,保证预评估结果可用性。开展年度重点危险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技术保障机制。强化大震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能力。完善地震现场应急装备,加强和规范余震监测与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防范等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五)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

  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加快地震监测台站、信息节点、地震短信发送平台、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工作,逐步构建支撑地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风险防治、公共服务等业务,上下左右相联通的业务管理系统,提高地震业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多网融合,推进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与政府、应急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保障大震巨灾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的高效互通。

  (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统筹抓好重点时段宣传和日常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小区、村)1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屏边县少数民族青少年科技馆防震减灾专业项目建设,申报为州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项目。利用“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持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三微一端”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七)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健全完善地震监测及预警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提高执法监督效率。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根据《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年)》和《中国地球物理站网(地壳形变、重力、地磁)规划(2020—2030年)》,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积极向省、州地震局争取“地震监测站网升级工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云南场区建设工程”,立项建设1个测震一类基本站,按照5千米—7千米间距加密建设测震二类基本站,加密布局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终端,扩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面。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适时推动白河镇热水村委会温泉水温监测项目的建设。

  (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

  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争取立项实施屏边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全面实施完成全县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摸清风险隐患底数。围绕高速公路等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以及地震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确保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对接省州地震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争取立项实施屏边县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及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成果和信息资源,努力建设面向政府、重点特殊领域、社会公众、重要活动或特殊时段等不同受众的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四类公共服务产品链,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集约化、便捷化、智能化。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屏边县少数民族青少年科技馆防震减灾专业项目建设申请列入州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建设项目进行实施。大力开展监测台站防震减灾文化建设,依托台站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展室,建成当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继续抓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员教育培训,推进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与素质提升。

  (四)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

  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积极与省州地震局汇报,争取立项实施屏边县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实施屏边县地震群测群防信息化工程,实现群测群防网络和地震宏观测报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智能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各乡镇、县属各部门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各级规划的纵向衔接并组织实施。健全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发挥防震减灾相关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规划指标,落实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细化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二)健全投入机制

  全县各防灾减灾部门、各乡镇要紧扣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及省、州政府相关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防灾项目资金支持。县财政要建立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地震工作专项经费、地震群测群防经费、“十四五”项目配套经费列入预算、按时拨付,为本规划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三)统筹协调发展

  强化行业内外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县、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做好本规划与应急、住建、水利、自然资源规划等防灾部门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特别是与《屏边县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十四五”规划》衔接,确保全县规划总体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协调互补。本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项目,一并纳入《屏边县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十四五”规划》实施。建立防震减灾相关行业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等领域协同发展,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四)强化人才培养

  要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震情工作需要配置地震部门编制及人员。通过适当增加编制、配置公益性岗位、减少人员抽调等方式,解决地震局人员编制紧缺、业务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的问题。通过送出去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或顶岗锻炼等方式,加强全县地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建立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后评价工作,加强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结果应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附件:屏边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

  附件

屏边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