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0745
信息分类
政策解读
主题分类
市场监督、安全生产监督
发布机构
屏边县应急管理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3-06
信息名称
解读《屏边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屏边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现就《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国家、云南省、红河州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依据《红河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屏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我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提出2021年至2025年全县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

  本规划是屏边县综合防灾减灾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是全县“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主要内容

  (一)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调查评估、灾害防治、灾害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从“十二五”的5人下降至“十三五”的3人,经济损失下降70.15%。“十四五”期间,全县自然灾害仍然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突发性、灾害叠加性强的特点,地震、滑坡、崩塌、地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受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影响,极端灾害天气增多,气象灾害不可预见性增大,加之受城镇化步伐加快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一定程度导致灾害风险呈增加趋势,且受乡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低设防客观制约,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与风险仍然持续存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的原则,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立足县情到2025年全县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和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支撑保障能力取得新成效;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更加充分,监测与预警更加精准,应急处置与救援更加高效,恢复与重建更加科学,对林草火灾、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旱涝灾害、气象灾害、农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防灾、抗灾、救灾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建立起更加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形成制度完善、应急指挥高效、救援有力、处置快捷、保障到位、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二是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三是增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抵御能力;四是提升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增强救灾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能力;六是增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七是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八是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九是健全防灾减灾资金物资保障体系。

  (四)重点工程

  主要是实施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程、实施重点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实施应急救灾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提升工程、实施应急指挥与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示范工程、实施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规划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如期完成,着重从组织保障、衔接协同保障、资金保障、人才素质保障、评估监督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组织保障方面,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抓紧推进有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和年度计划,严格考核督查,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在衔接协同保障方面,各涉灾部门在编制行业或部门专项规划时,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协调,特别在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要做好与本规划的对接。各乡镇在编制本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或工作计划时,也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贯彻落实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和总体要求;在资金保障方面,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公共财政投入、部门自筹、社会投入并举的多元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州级财政对全县防灾减灾救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工程、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科学编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预算,加大财政主渠道对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投入;在人才素质保障方面,以加快建设防灾专业技术队伍、防灾专家队伍、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层灾害防御队伍为重点,依托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整体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统筹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在评估监督保障方面,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